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定位与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立足于华北重工业基地,服务于京津冀地区,辐射全国范围,以调结构转方式,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开展新型材料的研究;把培养具有技术和产品开发及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层次师资力量,打造一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能力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交叉,致力于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
优势与特色
(1)学科历史悠久:1958年建校之初,就设立材料学科。经过近60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体系。
(2)学科方向特色明显:本学科是河北省高校中唯一设有高温结构材料(耐火材料)方向的学科;水泥基材料、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加工方向在河北省的高校中也占有突出的位置。
(2)区位优势突出:本学科所在学校坐落于唐山市,唐山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多家大型耐火材料企业为之服务;唐山市有冀东水泥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水泥集团之一;唐山是全国知名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称为“北方瓷都”。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等是本学科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3)产学研体系完善: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独特之路,1998年与冀东水泥集团和唐山陶瓷集团联合建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2002年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立起了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学研究、联合技术攻关等完善的产学研体系。
(4)学科交叉明显:学科门类齐全,为学科交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学科已与化工、生物医学、环境、能源等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前沿项目研究。
(5)平台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等教学及研究平台;专职教师共66人,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职称18人。河北省杰青1人,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4人,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另外聘请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金隅集团、唐山国亮特殊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唐山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50多名高级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
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精神及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学科方向设置
高温结构材料:主要研究高纯超细粉末制备、晶界相组成、相变增韧和氧化等。致力于开发用于空间和军事技术方向,在大热流和1500℃以上高温下短时间使用的材料;以及用于热工窑炉方面,在中等热流和1200℃以上的高温下长时间使用的材料。
高性能水泥基材料: 主要开展水泥化学、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工业废弃物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及功能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提高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的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能耗;实现工业废弃物高效率、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开发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提升传统建筑材料的产品性能。
先进陶瓷材料:主要研究陶瓷的设计、制备和功能优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致力于光致发光材料、储能材料、生物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和高机械性能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以及机理的研究;传统陶瓷产品功能化、新工艺研究和新标准的设计。
功能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重点提升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生物可降解性和智能响应性。
先进金属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致力于先进金属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高品质钢及新型铁基材料、非晶-纳米晶铁基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磁性材料、高比强、高比模有色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复合化学镀等。
材料加工新技术:致力于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技术与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高锰耐磨钢的异步轧制、复杂断面型钢连轧、半固态金属成形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先进功能/结构材料的高效复合轧制技术、金属材料焊接新技术与理论、金属塑性成型过程的模拟与仿真等。
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经过近60年的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对外影响逐步攀升。毕业学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赢得了社会的赞许,尤其是在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加工行业中,本学科的毕业生在管理和技术骨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水泥、陶瓷、耐火材料、金属材料等材料方面的研究,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节能减排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为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等教学与研究平台为社会提供服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相关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